顯示具有 ar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r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12-14

Van Gogh_Starry, Starry Night

Starry, Starry Night Lyrics

Understanding the lyrics and Van Gogh's Life.

Below are the lyrics to Don McLean's hit song Vincent (Starry, Starry Night) and a comparison to Van Gogh's Actual Life.



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Shadows on the hills,
Sketch the trees and the daffodils,
Catch the breeze and the winter chills,
In colors on the snowy linen land.

Starry, starry night.
Flaming flowers that brightly blaze, Swirling clouds in violet haze,
Reflect in Vincent's eyes of china blue.
Colors changing hue, morning field of amber grain,
Weathered faces lined in pain,
Are soothed beneath the artist's loving hand.


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
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rue.
And when no hope was left in sight
On that starry, starry night,
You took your life, as lovers often do.
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Starry, starry night.
Portraits hung in empty halls,
Frameless head on nameless walls,
With eyes that watch the world and can't forget.
Like the strangers that you've met,
The ragged men in the ragged clothes,
The silver thorn of bloody rose,
Lie crushed and broken on the virgin snow.

Now I think I know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
Perhaps they never will...

2009-06-05

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1887-1985


油彩,亞麻布160x170.5公分1967v

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年生於維捷布斯克 - 1985年卒於聖保羅-德-旺斯 彩虹(L’arc-en-ciel)
單一的紅色,強烈到令人心痛,一道彩虹的白光照亮夏卡爾異想世界中的各個地方與各個人物。這幅〈彩虹〉中有騎著毛驢的男子,還有女天使在飛翔。一座城市,月光下的小倆口,艾菲爾鐵塔,聖母院的大鐘,組成這幅懷念巴黎的景象,因為夏卡爾曾於1920年代住過巴黎。畫中央的那隻公雞象徵畫家夏卡爾的身影,畫中所有怪誕元素--幽靈、夢境和回憶--都統籌在公雞身上。這幅〈彩虹〉是夏卡爾在法南的旺斯畫的,他從1950年起就待在那兒。蔚藍海岸曾是馬諦斯、波納爾和畢卡索的阿卡迪亞,也是夏卡爾的新阿卡迪亞。歷經喪妻之痛的那段痛苦時光,到美國避難的夏卡爾,在那邊找到幸福,找到新的「生之喜悅」。而如今,在蔚藍海岸的艷陽下,古代神話則成了夏卡爾作品的入門,他經常去參觀一些古代遺跡,還在離希臘很遠的外島上度過好幾個月,於是在夏卡爾的畫中,異教徒的阿卡迪亞就取代了《聖經》中天堂的地位。在這幅畫風成熟的〈彩虹〉裡,顏色變得火紅,構圖中聚合了裸體、動物、馬戲般的人物。〈彩虹〉屬於夏卡爾私人收藏。

維基
1941年的夏卡爾

馬克·夏卡爾俄文Марк Шага́л白俄羅斯語Мойша Захаравіч Шагалаў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現實主義畫家之一。出生於俄國猶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入養育10個子女,家境貧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鄉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以及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爾心中的,這一幕幕的印象,成為了他的創作泉源。1922年離開俄國,定居於巴黎近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移居美國,開始設計芭蕾舞的佈景和服裝。這些畫中的動物、物體和人取材於個人生活、美夢和俄羅斯民間傳說。「超現實主義派」一詞據說是阿波利奈爾(Apollinaire)為形容夏卡爾的作品而創造出來的。卒於法國聖保羅

夏卡爾作品特色
  • 以少年時期的故鄉—俄國的風物為創作泉源
  • 色彩明亮而華麗
  • 以「」為主,常在作品中抒發出對妻子貝拉的愛意以及愛情
  • 想像力豐富,充滿著幻想
夏卡爾的自評
  • 夏卡爾的作品內容表現多為超現實的繪畫。夏卡爾曾說:「很多人都說我的畫是的、幻想的、錯誤的。其實相反地,我的繪畫是寫實的......
  • 我不喜歡『幻想』和『象徵主義』這類話,在我內心的世界,一切都是現實的、恐怕比我們目睹的世界更加現實。
  • 夏卡爾告訴我們,他的藝術雖看起來奇怪,卻是發自內心的情緒和感觸,不是憑空亂畫的,是藝術上的真實。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c_Chagal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fdNvv8Krr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LP3coxh2Q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ChiEuE4nrY&feature=related

http://www.artst.org/surrealism/marc_chagall/



夏爾‧拉畢格(Charles LAPICQUE) 1898-1988



夏爾‧拉畢格(Charles LAPICQUE) 1898-1988
牧人之眠(Le Sommeil du pâtre)1961
油彩,畫布114x145.8公分

拉畢格作品中的義大利未來主義風格受到低估。倘使我們閱讀他的著作《論空間、藝術與天命》,便可發現他早期對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理論甚感興趣。

他和未來派藝術家都有表現「直覺」的詩意,兩者都想讓觀眾在欣賞作品時,能對自己所表現的主題「感同身受」。拉畢格透過研究哥德彩繪玻璃發展出他的色彩理論,他將中世紀美學固有的「神祕參與感」融入色彩之中。拉畢格透過「透明」的概念重新詮釋了未來派的「同時性」概念(主體/客體、客體與環境互動的表現),這「透明感」的概念也涵括時間與空間〈在作品草創時運用記憶〉。他的色彩觀有如融合媒介,這點可說與畫家羅伯.德洛內(Robert Delaunay)的奧菲斯派(Orphisme)沾上了點關係。拉畢格把觀察到的某個影像和他對此印象的記憶暫留重疊,藉以表現「透明」的臨時感。1960年初,他繪製的〈老虎〉就表現出這種透明感,而這種透明感在古色古香的中國銅器和盧昂彩陶上也可以看到。至於這幅〈牧人之眠〉,同樣也是利用重疊技法,於是乎田園小憩搖身一變成為遙遠的阿卡迪亞的〈牧人之眠〉(目錄全集,No. 483)。拉畢格於1940年代也曾追隨過這種令未來派著迷的重疊運動,例如他的〈賽船〉、〈賽馬〉等作品,所以他表現起古典主題才特別游刃有餘。



畢卡索




藝術是個謊言,但卻是一個說真話的謊言。 ——巴布羅·畢卡索


巴勃羅·畢卡索(西班牙語: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或稱畢加索,全名巴勃羅·路易茲·畢卡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畢卡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卡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早期
1881年,畢卡索生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馬拉加市,是唐·裘斯·路伊茲·伊·布拉斯可(Don José Ruiz y Blasco)和瑪莉亞·畢卡索·伊·洛佩茲(María Picasso y López)的第一個孩子。畢卡索受洗後,被授以教名「巴布羅·迪戈·裘斯·法蘭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納波穆西諾·瑪莉亞·狄·洛斯·雷梅迪奧斯·西普里亞諾·狄·拉·聖地西瑪·特里尼達·克里托」,一連串的教名代表對多位聖徒與親戚的敬意,另外按照西班牙習俗加上分別代表父母親的「路伊茲」和「畢卡索」。畢卡索的父親也是一位畫家,專攻自然素描鳥類等動物,一生擔任工藝學校的藝術教授和當地美術館館長。
畢卡索很小的時候就展現了對繪畫的熱情與能力。根據畢卡索母親的說法,畢卡索第一個學會說的話是「皮茲、皮茲」,是西班牙語「鉛筆(lápiz)」的簡短發音。七歲時,畢卡索的父親開始正式的訓練他人物素描油畫。畢卡索父親是思想傳統的教授,他深信模仿大師的作品、素描石膏像與人體模特兒是每個畫家必要的訓練。於是,畢卡索一心一意的專注於藝術上,因此忽略了課業。
1891年,由於父親當上了一所美術學校的教授,畢卡索一家搬到了拉科魯尼亞省。他們在拉科魯尼亞待了將近四年。一次偶然,父親發現畢卡索對他未完成的鴿子素描塗色,在仔細觀察畢卡索的筆法後,畢卡索的父親深深覺得他十三歲的兒子已經超越了他,並發誓從此不再繪畫。

畢卡索出生時所在的房子,西班牙馬拉加
1895年,畢卡索七歲的妹妹康琪塔死於白喉,這件事成了畢卡索一生中陰影,畢卡索一家並搬到了巴塞隆納。後來,父親說服學校讓畢卡索參加跳級考試,而畢卡索在一星期內完成了一般學生需要一個月完成的考試,當時年僅十三歲的畢卡索並獲得了評審委員會的極度肯定。父親在家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間讓畢卡索獨自工作,並一天內多次檢查畢卡索的畫作,這使得父子經常爭吵。
畢卡索的父親和叔父決定把畢卡索送到西班牙一流的藝術學校:馬德里聖費爾南多畫家藝術學院1897年,十六歲的畢卡索第一次獨自一個人出發前往馬德里。然而,在註冊後,畢卡索卻因沒辦法接受正式、規規矩矩的教育,而停止上學。畢卡索轉而到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欣賞可敬的藝術家,像是迪亞哥·委拉斯蓋茲弗朗西斯科·戈雅弗朗西斯科·蘇爾瓦蘭的作品。畢卡索特別崇拜埃爾·格雷考,他的特色,像是拉長的肢體、醒目的顏色、神秘的面容,都深深的影響著畢卡索的畫風。

個人生活
結束了在馬德里的進修後,1900年,畢卡索隻身前往歐洲藝術首府巴黎旅行。他在巴黎遇見了當地記者兼詩人馬克思·雅各。雅各幫助人生地不熟的畢卡索了解、學習當地的語言與文學作品,並成了畢卡索的第一位巴黎友人。那時正是巴黎最嚴寒的日子,畢卡索常需要燒掉自己的作品來取暖。
1901年,畢卡索前往馬德里。在馬德里的頭五個月,畢卡索的朋友法蘭西斯科·狄·艾許埃茲·索勒為兩人在《青年藝術》雜誌找到了份工作,索勒負責撰寫文章,而畢卡索則負責刊物的插圖,大部分是恐怖的漫畫以及憐憫窮人的作品。他們參與的第一份刊物於1901年3月31日出版,同時,畢卡索開始在畫作簽下Picasso,取代原先的簽名Pablo Ruiz y Picasso。
二十世紀初,畢卡索來往巴塞隆納巴黎之間工作。1904年,在一場暴風雨當中,畢卡索遇見了波希米亞模特兒費爾南德·奧利弗並相戀,畢卡索因而開創了玫瑰時期,並有多幅關於她的畫作。在獲得一些聲望與機會後,畢卡索離開了費爾南德,認識了被他稱為伊娃·谷維瑪賽兒·漢伯特。畢卡索在立體派時期創作了許多對伊娃表示愛意的作品。然而,1915年,伊娃不幸病逝,畢卡索因此十分傷心。
1918年夏季,畢卡索迎娶了謝爾蓋·達基列夫劇團的芭蕾舞者歐嘉·科克洛瓦。畢卡索在羅馬為劇團設計芭蕾舞劇Parade的服裝時結識了歐嘉,婚後兩人到比亞里茨附近的別墅度蜜月,並有了一個兒子保羅。

去世
巴羅伯·畢卡索於1973年4月8日法國慕景市過世。當時,他與妻子賈桂琳正招待友人前來晚餐,畢卡索過世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為我乾杯吧,為我的健康乾杯,你知道我已經沒辦法再喝了[1]。」死後,畢卡索葬在法國南部的沃夫納格斯堡的庭園,賈桂琳並阻止畢卡索的兒女克勞德與帕洛瑪出席葬禮[2]1986年,賈桂琳以手槍自殺,享年六十歲[3]


畢卡索的作品通常被分為數個時期。時期的名稱尚有爭議,大致是「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玫瑰時期」(1905年-1907年,又名「粉紅色時期」)、「立體派時期」(1908年-1919年)。


早期

畢卡索的簽名



畢卡索從小便接受父親的訓練,並有驚人的進步,這點可以從畢卡索博物館館藏的畢卡索早期作品中瞧出端倪。1893年間,畢卡索早期作品裡的稚氣逐漸消逝,1894年,畢卡索可以說是正式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1890年中期,畢卡索的畫作流露出濃濃的傳統現實主義畫風,《第一次聖餐》(The First Communion,1896年)便是此時的代表作,此幅畫顯示出年紀輕輕的畢卡索已經能處理高難度的細節[5]。同一年,十四歲的畢卡索畫了《姑媽佩帕的肖像畫》(Portrait of Aunt Pepa),肖像畫裡的生動、精神讓胡安-埃多爾度·賽洛特(Juan-Eduardo Cirlot)曾讚嘆道,「毫無疑問的,整個西班牙藝術史裡最棒的畫作之一」。
1897年,畢卡索的現實主義畫風受到了象徵主義影響,在一系列的風景畫作品中,配上毫不自然的紫、綠色調,便是畢卡索的現實主義時期(1899年1900年)的特色。此時期畢卡索的作品受到羅塞蒂史丹林(Steinlen)、土魯斯-羅特列克愛德華·蒙克等人的影響,融合了他欽佩的畫家拜埃爾·格雷考的特色,而產生了畢卡索獨特的現代畫風。

藍色時期
更多資料:畢卡索的藍色時期
畢卡索受到在西班牙孤單的旅行與他的朋友卡洛斯·卡薩吉馬斯的自殺影響,使得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期間的畫作常顯現出陰鬱的感覺。此時期的畫作以藍與藍綠的色調為主,極少使用溫暖的顏色。藍色時期開始的確切時間據推測可能是在西班牙1901年的春季,也有可能是1901年下半在巴黎的日子。在這段時間,畢卡索創作了許多描繪著骨瘦如柴的母親與孩子的作品,用色陰暗,並有時以娼妓乞丐作為主題。在卡薩吉馬斯死後,1901年秋季,畢卡索畫了幾幅他的畫像,並於1903年完成了生平最憂鬱的作品《生命》(La Vie),現收藏於克里夫蘭美術館。憂鬱的情緒並蔓延到了知名的蝕刻作品《儉樸的一餐》(The Frugal Repast,1904年)上。該作品描繪著一對看不見的男人與看得見的女人,兩人皆身形消瘦,坐在一張老舊桌子前。畢卡索的藍色時期常使用「失明」這個題材,像是《盲人的晚餐》(The Blindman's Meal,1903年,收藏於大都會博物館)、《賽樂絲汀娜》(Celestina,1903年)等都是藍色時期的代表。

玫瑰時期
更多資料:畢卡索的玫瑰時期
1904年,畢卡索在巴黎遇見了一位為雕塑家藝術家工作的模特兒費爾南德·奧利弗(Fernande Olivier),與其墜入愛河,而開啟了玫瑰時期(又名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畢卡索受到與費爾南德之間的甜蜜關係影響,而大量使用鮮明、樂觀的橘、粉紅色系,題材多描繪著馬戲團的人們、雜技表演者與丑角,這並成了畢卡索的個人特色之一。而1904年被視為是藍色時期與玫瑰時期之間的過渡期。

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1937年,收藏於蘇菲亞皇后美術館

立體派時期

晚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主要居住在巴黎,巴黎收復後加入法國共產黨
1973年4月8日在法國穆甘逝世。
2004年5月,畢卡索早期作品《拿著煙斗的男孩》(Garçon à la pipe)以1.04億美元的價格結標,刷新了1990年文生·梵谷一幅畫作8250萬美元的拍賣紀錄。

馬蒂斯1869-1954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i_Matisse

亨利·馬蒂斯法文:Henri Matisse;又譯「馬諦斯」,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國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

生平

馬蒂斯出生在法國北部省的康布雷附近,1887年巴黎學習法律,畢業後回家鄉作為一名地方法院行政官。他在得闌尾炎生病期間,第一次開始作畫,並發現了其中的樂趣「如同在天堂里」。1891年,他回到巴黎,在朱里安學院學習繪畫,成為布格羅莫羅的學生。

由於受到後印象派的畫家塞尚高更梵谷希涅克等人的影響,同時吸收日本藝術形式,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將顏色的作用發揮到極至,從1899年1905年他的作品多採用了希涅克的點彩畫派技巧。

自畫像(1906)

他的作品于1901年第一次參展,1904年第一次召開個人畫展。1905年他到南方和安德烈·德朗一起工作,不時去蘭色海岸,他這時的風格轉變為平坦的畫面,輪廓鮮明,不顧細節,色彩大胆,成為野獸派的領袖。當時野獸派包括德朗、哈奧·杜菲莫里斯·弗拉曼克等人。1906年野獸派運動開始逐漸消失,但馬蒂斯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在1906年1917年之間創造了許多作品。

他是年輕的畢卡索的朋友,同時又是對手,他認為自己的畫作是來自自然,而畢卡索的是來自自己的想象。兩個人都以女人和靜物作為主要描繪對象,馬蒂斯更傾向將描繪的對象放到真實的場景中。

1917年直到1954年去世,馬蒂斯居住在蘭色海岸尼斯的郊區,他的作品也變得放鬆和平和,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西方藝術界普遍的趨勢,例如畢卡索的新古典主義和德朗回歸傳統也是一樣。

1930年以後,他的作品變得更為簡單、大胆和嚴酷。1941年他得了症,手術後只能坐輪椅,但他沒有停止工作,在助手的幫助下他設立了一個剪紙學校。

目前他的繪畫賣到1700萬美元2002年他的雕塑「裸體 I (黎明)」賣到920萬美元,創了雕塑作品價值的新高。

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