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7

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




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年生於勒哈佛港 – 1985年卒於巴黎
快樂的鄉村風景〉(Campagne heureuse)1944年,油彩,畫布,130.5x89公分

是戰後最具震撼力、最富創意,而又最不妥協的藝術家。他提倡自發的、無意識的,反藝術的藝術創作。他的畫風類似小孩的塗鴉,顯然想揚棄傳統的繪畫技法,並再造繪畫的主題。他善長使用用石膏、木片、油灰、瀝青等材料,刻意地製造出畫面特殊的質感,使作品看起來像是久經風霜和歲月的摧殘,有如斑剝的牆面,或遠古的岩畫,用色不多,但變化多端的色調與色階,耐人尋味。"快樂的鄉村風景"是杜布菲(Jean DUBUFFET)於1944年夏季所畫的,屬於早期的創作,與之後的創作作品明顯的不同。這幅畫回到童稚般的自發性,這正是戰後畫家的參考人物保羅‧克利(Paul Klee)所大力宣傳的。杜布菲將這幅畫故意畫得很笨拙,好像是小孩子畫的,完全拋棄透視法,使得這幅畫帶有方塊和線條的特色。由於使用的顏色來回刮擦,所以色調似乎有些髒掉,並且顏色並不符合所繪物件本身應有的顏色,仔細看看內容會發現真的宛如鄰家小孩隨手塗鴉,裡面記錄了農村日常生活,不講究流派,不分析結構,繪畫本身就可以傳遞這份輕鬆詼諧。杜布菲以孩童般的眼光來介紹世界(這個世界裡任何東西不加掩飾、都很直接),以找回塞尚畫風中對平面感的要求,因為這種平面感大多都在當代藝術中屈服了。「使勁帶領靈魂脫離它一般常走的途徑的巢臼。」杜布菲如此寫道:「帶領靈魂到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習慣機制不再運作,日常常規遭到打破,於是一切都會出現新意義,充滿了回音、迴響、和聲,這些才是藝術作品該有的行動。腦袋會因驚嚇而震盪,像箭豬一樣被這種讓人渾身不舒服的驚嚇嚇到,全身的刺都豎了起來,精神全部作用都因而覺醒,它的所有警鐘都因而敲響。」

參考


(1901-1985)法國畫家,在西方繪畫史裏是一個傳奇人物。是戰後最具震撼力、最富創意,而又最不妥協的藝術家。他提倡自發的、無意識的,反藝術的藝術創作。 杜布菲一直到四十一歲時,才決定要全心投入繪畫,那是在一九四二年。在這之前他可以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畫畫停停,甚至從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三二年他曾封筆八年沒有畫畫,後來在一九三七年至四二年也曾五年未動筆畫畫。一九四三年的作品,突然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震撼,類似小孩的塗鴉,顯然想揚棄傳統的繪畫技法,并再造繪畫的主題。那是一些現代都市景象,如巴黎地下鐵擁擠的乘客。到了五十年代初,他的畫又轉變得更接近抽象畫,或淡色調繪畫;畫面上有極強的肌理效果,他用石膏、木片、油灰、瀝青等材料,刻意地制造出畫面特殊的質感,使作品看起來像是久經風霜和歲月的摧殘,有如斑剝的牆面,或遠古的岩畫,用色不多,但變化多端的色調與色階,耐人尋味。一九五七以後,被稱為是他的“非形象”時期,幾乎完全是抽象畫了,但奇異的是,在同時期,也仍有很具像的畫產生直到。六一、六二年他的新系列-[巴黎馬戲團]。好象是他的另一個新的開始,他以接近半自動性書寫的方式,畫他所看到的任何東西,帶有濃厚的素描性效果。杜布菲曾在紐約住過,他的工作室就設在下城靠東面的包裏區,他在美國并沒有停留太長的時間,因為美國并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樣;有天真、原始性、或怪異的風味。當時美國有名的批評家-古林堡,雖然早在一九四六年已預言過:杜布菲是“從巴黎派出來的;米羅以後最具原創性的畫家”。但是當他們兩人在一九五一年首次見面共餐時,卻不歡而散。杜布菲說:“我受不了古林堡那種自命不凡,來勢洶洶的态度,所以我就站起來換了另一張桌子,結果就演變成在一九五一年十月以前我是一個大畫家,但一九五一年十月以後,按古林堡的說法我已經停止想成為一個大藝術家了”。

沒有留言: